如何用内容营销做百万大单
6月 19, 2020
Hubspot的增长策略草创公司怎么做增长
12月 16, 2020

企业如何做数据驱动

企业成功离不开资金,人才,创意三点。这是早期企业的想法。以前的文章里,也提过资本运作,如何看待企业本身。现代企业,高速发展,最关键——数据。

对于数据本身,都有各自的职业病——看待数据的角度不同。如果站在运营的角度,数据是用来制定各种促销,打折,是一个Data Pool。站在产品的角度,数据主要用来支持产品迭代或者革新,保证产品能够满足一个特定市场的需求。站在营销的角度,数据看的是转化,看的是获客成本。

在整个企业,就Business,生意本身而言。数据远远不止以上这些,数据意味着整个生意是否是以数据作为驱动的,是否和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接轨。意味着企业是否会被淘汰,意味着生死。

人力公司的数据

在北美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工作,很难想象企业如何看待数据这件事情。数据在企业是核心的核心。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招聘,一个配对。把企业的招聘内容发一发,追踪一下招聘的效果。数据在这里指的是企业的人才价值。获取一个在找工作的人,就开始提供这个人关于工作,加薪的各种一切。这里的数据问的是三个问题:

1 如何获取找工作的人的数据?

2 如何把找工作的人的数据匹配给企业?

3 如何量化这些数据?

三个问题指导企业整体运作方式,新产品投资,企业运营,企业资本运作。

但这仍然看起来非常的粗线条,能抓住本如何操作,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上才是根本。

那么再说一个工作的相关经验。传统交易所靠业务员拉关系,把用户一个一个带进来。市场上需要推动,比如台北的股票交易所早起是胡立阳的影响力,很多人进去开始买卖股票。新的交易所这么做,难度比较大,特别是新的比如各种不受承认的法币的国际交易所。难度更大,用户都精明的很。而且不是主流,那么传统的交易所的扩张方式会碰壁。要打开这个局面,需要用新的方式,也就是用数据来驱动。

客户获取:

我的客户在哪里?Reach到这批客户的方式是什么?

产品经理需要和数字营销经理通力合作,用电子化的方式,比如蜘蛛,去海量的搜索引擎里爬到这些数据。去社交媒体查看各种账号的数据。能够爬到用户的联系方式,如果不能爬到。那么哪个企业,哪个Influencer有着企业需要的用户。不是好莱坞明星,找一个好莱坞明星,有这个资本下去,仍然需要面对获客成本的挑战。这是第一批的用户数据获取方式。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,这个过程意味着对产品和市场的把控和了解。这一步走完,已经非常清楚产品能卖到什么程度,是不是和市场接轨。能够获取的用户数据越少,意味着获客成本会越高。

激活用户数据:

用户数据是死的。为什么这么说,就一个交易所的服务来说,能提供的服务,其他交易所都有。供需关系。那么客户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个交易所来交易。为什么还要长期交易。不进来交易,不长期交易。从市场获取的第一步用户数据并没有太大的作用。所以需要激活,就是要让用户产生行为:注册,交易,长期交易。这样交易所才能够长期赚钱,收取交易金。“送钱”是激活用户的所有方式的总结。意思是,搞促销,赠品,活动,等等,把企业赚取的利润,部分再次投资到用户身上。各种运营的方式,要选哪个,做那个。数据运营一套的流程,追踪数据,分析数据,数据决策。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东西,普遍的东西翻过来覆过去讲,换各种不同的词汇,只会把人讲晕倒。以前的文章里都有提到,国人最擅长咬文嚼字,把简单的东西讲到非常复杂,用各种自创词汇。无非就是个用户分析。没有前面数据喂给一个分析系统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这话经常提到。

数据驱动产品:

用户无法长期交易的根本原因,如果不是自己财务有问题,就只有一个原因。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,所以才有升级的空间。哪有完美的产品。因为不完美,不断升级,所以才能找用户收钱。了解这个差距需要对已经激活的用户做更加详细的划分,把各种需求都列出来,搞清楚需求中的需求。用户到底要什么。需求和投诉有些时候是一个事情,也有很多时候投诉需要数据分析。用户投诉没有药效,需要问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,吃的什么药。产品会越做越大,产品做的大了,并不是功能越来越多就好,而是是否解决了大部分人需求,击中痛点。支持一项产品功能,是需要数据的。

甚至增长这样的操作方式,针对第一批的用户做特别的产品功能,形成市场差距,进一个niche市场。

产品包括的东西,不仅仅是产品本身。产品在企业管理中说的非常明确,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都是产品,有形的,无形的。服务是产品。网站内容是产品。狭义的定义产品仅仅只是有型的,会导致一个市场未被发现,数据覆盖不到,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大好机会。

以数据为驱动的现代企业,产品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。因为产品到用户需求,这个过程的时间变得更短,更高效。

现代企业,几乎都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。即使没有任何一台电脑的生意,也依赖于数据。数据化到什么程度,决定企业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。新创企业,对于用户数据的依赖更大。

很多企业出淘失败,比如某包包出淘了就一落千丈,关键就在于忽略了数据这个事情。用户数据从淘宝这个数据池里来,企业出来了,用自己的平台,激活用户这个过程是跑不掉的。更别说产品(平台)和这组用户之间的需求差异。等于是把淘宝变成了竞争对手。这个案例不是说出淘是个错误,或者说淘宝多牛逼。而是说企业数据,数据的真正持有人是谁,比较关键。

用数据驱动企业并不难,难得是企业的人需要数据的思维。企业对于数据的干扰是比较大的,因为各部门都有需求,也都有主观意识。同样的数据,不同的部门对于其看法完全不同。战略上需要对数据有强烈的把控。

各种渠道去获取用户数据了,后面就有一系列需要和数据打交道的方式。轻易的否定一个数据是很大的错误,数据获取不全面也常有发生。很多传统企业,传统的方式做的久了,提到数据,还以为是财务帐本。

未来10年全球大企业对于数据的争抢白热化

企业依赖数据,但是用户只有那么多。一台手机用户常用的APP不超过5个。几十万APP都想成为这5个常用APP。上千万的企业都想进入用户手机,希望他购买自己的产品(服务)。

数据,不是装个SalesForce,装个Hubspot就完事。老美的企业效率上已经开始慢慢落后于中国企业。从这些老一代的产品更新迭代乏力,价格高,客服慢等问题没人理会。软件技术,中国企业早就不再是问题。有着人力优势和服务精神的中国企业,在国际上总是会走出去。在新加坡找份工作(大部分新加坡人都选择打工,不选择创业),以前走欧美企业。现在如果希望未来10年还有的饭碗,走中国企业是必然。虽然文化上有差距,需要一个适应过程,但迟早都是要适应。人都是追随强者,同情弱者。

中国企业在数据这一块能够提供的功能,也非常中国特色——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,标准化的东西也能搞成定制的。

本期亮点:北美调查,一个企业发现他因为需要用数据驱动,各个环节的SAAS,软件等,居然平均超过100个。已经有不少大公司看到这个用户痛点,正在implemented自己的产品, 准备清理掉剩下的95个。95个软件的钱被少数5个软件赚走,这是必然。这个规模意味着企业行业分类,各个领域会有5个像微软规模的霸级软件企业,解决用户的数据。还有5个阿里腾讯级别的企业牢牢控住2C用户数据。数据显示,光人力资源这一块在北美就达到120亿美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