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ter Yu的增长——连载3 增长入门
7月 16, 2021
Peter Yu的增长分享——连载2 增长基础 增长VS增长黑客
9月 10, 2021

Peter Yu的增长——连载1 新加坡Growth的现状

新加坡本地中小企业超90%仍然不知道什么Growth

增长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。在2007年的时候,就有非常多的欧美公司依靠增长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比如ebay。中国大幅图推进增长是在2015年之后,目前关于增长和增长黑客,这样相关数据推动,欧美企业比如Google,Amazon,中国公司包括字节跳动,腾讯,阿里,都非常强。

新加坡仍然超90%中小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增长。这也导致本地数字营销的人才在国际市场不具备竞争力,因为企业没有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这项技能去practice。

增长本身的概念是精细化的运营,借助数据,把一个笼统的市场细分,从而提供更加准确的内容,减少客户损失。这项技能是需要在工作经验中练习的。企业多数不知道什么是增长,也就无法提供这样的环境,当然也就无法让人去联系。

因为增长需要依赖数据,大量的数据。新加坡中小企业本身的规模,也不足以提供这样的数据,这就是为什么增长这个概念到2021年,快15年了,仍然不被很多企业所接受。

前面提到增长:就是精细化运营。是注重数据的。到底为什么精细化运营比较重要?

最根本的原因是行业竞争激烈,获客成本不断增加。以个人从业经验来说,2007年一个Personal Loan的关键字在新加坡谷歌的点击只有$2新币左右,而最近的数据显示,价格最低达到了$4.51新币。所有的企业面对的都是获客成本不断提高,“Google Facebook广告就快要做不起了”的境地。所以这两年本地比较多的企业开始做SEO,误解SEO可以用比较少的钱获取用户,大量企业也被误导SEO就是刷反链,写文章。

SEO最新的,Google SEO其实已经和增长联系在一起。所以招聘网上,欧美企业,中国到新加坡的公司SEO的职位都不会外包,而是会专门聘请。问题前面一样,SEO的人几乎都不懂什么是增长,和部门的增长脱节。所以还需要额外再招聘一名 Growth SEO来填补这个坑。

为什么说本地SEO和增长是脱节的?

传统SEO只是刷外链,不注意外链流量,也就是这个backlink是一个垃圾链,是为了刷谷歌关键字而做的。增长要求的是对数据的追踪,和精细化运营。所以Backlink和增长连在一起做,就会被放入UTM Code。不管是SEO的 Freelance也好,还是Agent也好,都不喜欢放UTM Code,因为为了追求网站的快速排名,几乎都会使用谷歌不允许做的Private blog network,和 paid contents两种,防止被谷歌追踪到,被惩罚。也防止客户停止合约之后,可以把backlink再卖个下一个人。

如果无法使用UTM Code,也就不能够追踪内容发布到一个网站上的效果。也就无法采取相应的行为去优化和调整。

互联网营销是一个1 内容,2 内容发布 3 优化 三个步骤的过程。优化主要针对用户的需求,提供用户需要的内容。

比如我被问到某间公司使用 孙悟空 这个关键字作为其投放的关键字。具体做法我并没有问相关公司,所以看法仅根据我看到的数据解释:

1. 确实这个关键字和该公司并没有紧密的产品联系。关键是该公司使用了孙悟空作为其品牌形象。这个和狗币使用了一只狗的头像一样。
2. 搜索孙悟空的人非常多,那么只需要把这个数据做更加细致的追踪,细分出里面的用户到网站之后的行为,提供一系列关于孙悟空的产品,比如电子书,品牌人偶,等等。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去打的关键字获客。所以网站提供了使用了大量孙悟空的设计图。做一个品牌的转化。

当然,这个比较难的是第二点,就是在一个大量的情况下,去筛选出客户。

借此只是为了说明增长和SEO SEM连在了一起,最重要的原因,和做法。

本地企业并不用增长,除了之前提到的两点原因:

1 企业发展缓慢

2 不够数据量之外。最大的原因是企业出去新加坡的意愿有,但是挑战很大。根据Spring Singapore的调查,超60%的中小企业是想出海的。但出海意味着和海外市场的巨头争夺市场,比如某网约车业务,出海不会去中国,而是去印尼,印尼网约车上来之后,最近在印度投资。因为去中国和中国巨头较量,需要巨大的资本作为后盾。而新加坡的本地市场利润不足以支持一个企业在海外的学习成本(犯错),本地企业也很担心犯错,导致企业面对关闭的风险。

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海外企业纷纷来新加坡插旗,带来了一波对于人才的增抢。不难发现,比如 crypto公司在新加坡招聘一个SEO Manager的职位,薪水给到了16K新币,而本地公司最高只给到5K。对于获客成本不断增高(中国管这个叫做互联网的后半段),人才的成本也开始不断增高。本地公司,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,原本那些可以聘请经理,让他们去学的东西,变成了企业很多过去的高管不得不升级,去看的内容。不然,谁会拿着16K的薪水不去,去只有5K,却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公司呢。

挺现实的,也没有办法。这也是这个内容我写成中文的最重要的原因。
本文若有得罪之处,还请谅解。话说良药苦口。